專訪城市聲音記錄者王梓健 Peter | 來自香港的聲音地圖 WAVINCITY

說起城市聲音,你有留意不同區的城市聲音有差別嗎?城市人如何聽聲音 - 這種貼身、無處不在的媒介?
 


WAVINCITY 創辦人王梓健 Peter 從 2021 年疫情期間開始記錄香港的城市聲音。他是一位環境錄音師,平日會在市區拿著收音咪,腳架等器材去不同城市角落收集聲音素材。錄音前他會先到場地進行簡單勘探,尋找最佳錄音位置。街道的兩旁有不同聲源就能構成好的錄音地點,至少會在原地停留,錄製 15 分鐘以上的音檔。城市的能量轉化成聲檔記錄後放在網站供聽眾下載,現時網站有 66 個錄音檔案可供下載。

生活忙碌的節奏擾動街上能量四方八面流動,Peter 在原地停留與其他經過身旁的人和事形成強烈對比,聲音、時間突然慢下來。錄音時候用耳朵感受不同人文活動製造的聲音;街市喧鬧的情境、家庭主婦的購物手拉車、馬路的引擎聲成為 Peter 收音咪裡的合奏曲元素。城市的聲音大多在兩類空間被聽見,一類是開放、無頂的空間,第二類是有蓋的密閉空間。 商場、交通工具把聲音困住在有形空間反射、迴盪,也是城市人多數生活中感知的聲音記憶。
 


強制介入的聲音地景

關於香港的聲音記憶,他聊到香港的交通工具上都會有一重強制介入的聲音地景。鐵路旅程中,乘客會不斷接收到最新的新聞資訊,除了在靜音車廂外,資訊重複、源源不絕地送上。Peter 說,在資訊極度爆炸膨脹的生活空間中,重複的資訊形成錯覺的迴路,城市每一刻都非常繁忙,混沌間難以找到寧靜一刻。重覆、延綿的背景聲音可能也是香港的聲音記憶特點之一。

 
錄音佬的叩問:「到底我其實鍾唔鍾意聲音?」
 
WAVINCITY 的聲景地圖開展三年, 聲檔建立一瞬記錄了當下的聲音記錄。記錄城市的本質聽起來指向一種懷舊情懷,在某些時間後與當下作比較。Peter 說這些聲音地圖的檔案並不是以懷舊為目的,他笑說身為一個錄音佬,這些聲檔素材要在數十年後重聽,以聲音回顧時代改變才是有效,「懷 2020 年的舊」。雖然聽起來是很懷舊 (nostalgic) 而浪漫,城市正以我們不為感知的速度改變。Peter 選擇用耳朵記住香港,以錄製聲音檔案留住時光中的微小的城市聽覺質感。

訪問尾聲 Peter 說到「仲錄黎做咩?」。聲景地圖計畫開展不長不短的時間,他偶爾也會在思索做城市聲音作時代記錄的意義。他的個人聲景裝置作品《回響與幻象》回顧過往在城市錄音經驗,以城市聲景與實時生成影像重構城市裡聲音,讓觀眾自行詮釋、感受身邊熟悉的聲景變化。

展覽:《回響與幻象》王梓健聲景裝置作品

展覽日期: 12 – 26/1/2025
開放時間: 12 – 7PM(逢周三休息)
地點:1a空間 (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室)

免費入場,建議預留20-30分鐘體驗旅程

藝術家:王梓健
策劃及製作:WAVINCITY - 香港城巿聲音紀錄計劃
視覺設計:劉婉婷
燈光設計:李定達
錄像協作:陳家濠
監製:王禧彤
協助:1a空間
平面設計:劉婉婷



|撰文:Helen @untitledblue_
|相片:Helen 及 受訪者提供

Previous
Previous

專訪《廠景》策展人高穎琳 Kobe | JCCAC Art Basel Hong Kong 2025 平行展覽《廠景》及《玲瓏新瑰》

Next
Next

專訪《香港老舖記錄冊》專頁創辦人馬基諾 Ian | 香港老字號是本地文化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