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老舖記錄冊》專頁創辦人馬基諾 Ian | 香港老字號是本地文化的載體

近年,不少老字號都難敵一波又一波的結業潮,接二連三的倒閉,香港人只能趕在它們結業前去排隊打卡留念。而《香港老舖記錄冊》專頁的創辦人馬基諾(Ian),亦正是從2018年的老舖結業潮開始對這些老字號產生興趣,決定為它們留下筆跡,現在更從個人紀錄,變成一個有十多名義工的團隊。
 
訪問當天,Ian早上剛剛結束了一個導賞團活動,接著邊吃午飯邊接受筆者採訪,吃完飯又要趕去柴灣進行訪問。Ian正職從事金融行業,平日過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工餘時間又要忙著訪問老舖並撰文。本以為Ian喜愛文字,他卻笑說自己不是文人,不是特別喜歡寫字,只是為了紀錄對老舖想法才開始寫文,寫著寫著就慣了。

香港人總是將老舖扣上懷舊的帽子,乘著一股懷舊風氣,趕在老店結業前打完卡就將它們拋諸腦後,但對Ian來說,老字號對香港的意義在於它本身的文化價值:「香港老字號是不同香港文化的載體,如果我們可以透過紀錄來保育老字號、保育香港文化,某程度上也可以保育到香港。」但Ian認為單純紀錄未能真正幫助老舖解決現時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難題,於是團隊決定多行一步,與採訪過的老舖保持聯繫,並為有需要的老字號刊登招聘廣告,希望幫他們找到有心的接班人,甚至找到良心業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由於團隊都是義工,只能用工餘時間去經營專頁,所以由採訪、資料搜集到撰文、刊登,動輒要花上2至3個月,甚至是半年時間才能完成一篇文章。花上大量工餘時間,Ian坦言常常感到疲累,全靠一腔熱誠堅持下去:「熱誠的背後就是對這個地方的愛,相信做的事能夠保育這裡的文化,塑造這個名為香港的地方。」轉眼《香港老舖記錄冊》已成立6年,訪問了逾百間老字號,包括高和皮鞋、百昌堂、冠珍醬園等為人熟知的名字。

 
要做到保育老字號,不能只靠一個團隊,而是需要香港人的共同努力。Ian認為香港人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繼續去了解它們,而不是單純從懷舊角度出發。而Ian也希望繼續經營專頁,將它眼中的香港呈現給讀者:「我希望我們能夠盡量保持這份熱情,做到多久便做多久。」




|撰文:Kathy Lam @im.kk_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Previous
Previous

專訪城市聲音記錄者王梓健 Peter | 來自香港的聲音地圖 WAVINCITY

Next
Next

專訪獨立音樂人陳駿軒Bernard|圓夢路上不追不趕,細味留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