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All Events

HICCUP 2024: 關於身體及聲音的展演節目


到底是打思嗌在控制你,還是你在控制打思嗌?

藝術家在控制藝術,還是在被藝術控制?

HICCUP 是由大館當代美術館、現在音樂(第七屆聲形聲音藝術節 )及首次合作的Per.Platform 合辦的關於身體及聲音的展演節目。

 

打思嗌是身體不自主的行動,因無法預料的橫隔膜收縮而發出的有節奏,或仿佛有節奏的聲音。 HICCUP邀請來自香港、重慶、臺北、曼谷和東京的聲音和行為藝術家將基於聲音而創作的行為藝術,以及通過行為而產生的聲音創作這兩種藝術實踐方式并置——創作思維中的差異和相似之處是否會被放大,觀衆的體驗會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HICCUP將會為觀眾帶來14位藝術家的8場演出節目和1場工作坊:在同一個空間裡,透過身體與身體之間的震動,一同構建和形塑聲音環境;思考身體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為」和「行動」,透過詩意模糊這些邊界、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

參與藝術家:吳嘉峻、鄭詠心、陳俊宇、RED、竹下勇馬、童文敏、徐皓霖、Florence Lam、陳業亮、黃慧心^Winsome Dumalagan Wong、譚煥坤、張靜瑜 以及更多



Programme 1 節目一:

《域外音》“Sonic Terrain" (2024)[Sound Forms 2024]

藝術家:
失聲祭 x 臺灣聲響實驗室 Lacking Sound Festival x C-Lab -TSL - 賴宗昀 Tsung-Yun LAI|顏晟文 Sheng-Wen YAN|吳嘉峻 Jia-Jiun WU |鄭詠心 Yung-Hsin CHENG

地點:
中環奧卑利街 大館
賽馬會藝方一樓 Main Gallery

日期:
25 Oct (Fri)                 20:00
26 Oct (Sat)                19:00





Programme 2 節目二:

《呼大呼小》“Cyborg Park"(2024) [Per.Platform #5]

藝術家:陳俊宇 Jun-Yu Chen

地點:
中環奧卑利街 大館
賽馬會藝方一樓 Main Gallery

日期:26 Oct (Sat), 14:00




Programme 3 節目三 (免費free admission):


RED [Sound Forms 2024]

地點:
中環奧卑利街 大館
賽馬會藝方開放空間

日期:26 Oct (Sat), 17:00




Programme 4 節目四:

"Mechanized Instruments" (2024) [Sound Forms 2024]

藝術家:竹下勇馬 Yuma Takeshita

地點:
中環奧卑利街 大館
賽馬會藝方一樓 Main Gallery

日期:
01 Nov (Fri)                 20:00
02 Nov (Sat)               19:00


Programme 5 節目五:

《山水》“Mountain and Water” (2024)[Per.Platform #5]

藝術家:童文敏 Wenmin Tong

《哭泣的資格》"The Eligibility to Cry" (2024)[Per.Platform #5]

藝術家:徐皓霖 Hou Lam Tsui & Florence Lam


地點:
中環奧卑利街 大館
賽馬會藝方一樓 Main Gallery


日期:
02 Nov (Sat) , 15:00




Programme 6 節目六:

《如何向機械公雞解釋睡眠》[Per.Platform #5]
"How to explain sleep to a Robot Cock?" (2024)

藝術家:陳業亮 Henry Tan

《哀歌:他們存在於此的悲喜/也是一首歌:再拆》
"Love Song: the bittersweet crumbs of having them at home / Also a Song: caak3" (2024) [Sound Forms 2024]

藝術家:黃慧心 Winsome Wong(ft. 譚煥坤 Vunkwan Tam & 張靜瑜 Annisa Cheung)


地點:
中環奧卑利街 大館
賽馬會藝方一樓 Small Gallery

日期:
08 Nov (Fri)                 18:00
09 Nov (Sat)               14:00





Workshop 工作坊

藝術家:竹下勇馬 Yuma Takeshita

地點:
中環奧卑利街 大館
賽馬會藝方一樓 Main Gallery

日期:03 Nov (Sun)  14:00 - 17:00


Ticketing Info 購票詳情

單場節目: $150

任選三場節目^:$384

全部五場節目:$580

工作坊: $200

*持有效學生證的學生、殘疾人士及 60 歲以上的長者均可享有演出門票半價優惠。工作坊不設任何優惠。

^套票優惠需要選擇不同節目




有關 Sound Forms

Sound Forms自2017年由現在音樂藝術總監余林橞Karen策劃。聲音作為一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能量型態,聲形聲音藝術節Sound Forms 每年均會以不同聲音媒介邀請不同藝術家參與演出,促進聲音在跨界別的藝術實踐,與公眾、聲音藝術家一同深化對聲音藝術的思考。今年的聲形藝術節首次與大館當代美術館及Per.Platform合辦HICCUP,一個關於身體與聲音展演的節目。HICCUP 將於10月25日至11月9日期間在大館藝方畫廊的空間展演一連三個週末以身體和聲音為主題的展演。 HICCUP的展演藝術家來自香港、重慶、臺北、曼谷和東京,參與演出的聲音藝術家和行為藝術家會為觀眾帶來14位藝術家的8場演出節目和1場工作坊。在同一個展演空間裡,透過身體與身體之間的震動,思考身體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為」和「行動」,透過詩意模糊這些邊界、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



有關現在音樂

現在音樂 (CMHK) 成立於 2007 年,旨在推廣、策劃及促進「聲音」於跨界別藝術的實踐,並籌辦各類的藝術項目﹐以支援作曲家、音樂家及聲音藝術家在科技上、藝術上及跨界別創作上的需求。現在音樂致力成為扶植來自不同藝術界別藝術家的支援組織及藝術家作交流創作及跨媒體實驗合作的平台。



有關Per.Platform

Per.Platform 是一個成立於 2021 年的香港現場藝術平台。匯聚來自多樣背景的藝術創作者,與觀眾共同開拓用身體和純粹行為作為表達媒介的共通點,響應當下。以「存在」和「成為」為命題,希望在這媒體化時代裡探討存在感、短暫性和生命力等概念。





參與藝術家

  • 失聲祭成立於 2007 年,致力於籌辦一個跨學院、跨地域的聲音藝術活動來呈現聲音藝術創作的現 況。以每月一場的頻率舉辦聲音藝術演出,為台灣當今場次最多、參與藝術家最多的聲音藝術表演活動。持續不斷的運作使得「失聲祭」成為前衛聲音藝術演出平台的代名詞。

  • 本名顏晟文,作品跨足橫跨實驗聲響/電影/劇場之間,曾多次提名入圍金馬獎最佳音效及台新藝術獎,也曾多次參與失聲祭、眾聲之所、白晝之夜、日本橫濱藝術節、西班牙 MASDANZA 藝術節等現場演出活動。

    個人風格遊走在探究真實 (Acoustic) 與虛幻失真 (Glitch) 的聲音面向中。現著重於聲音的取樣調變 (Resampling, Modulation) 顆粒合成 (Granular Synthesis),融合擬音 (Foley)、環境音和田野錄音  (Ambience/Field Recording) 加上測試音效和傳統樂器 (Test Tone/Traditional Instrument),企圖呈現出融合東/西方世界觀的電子音樂場景,藉以創造出屬於未來台灣/世界的電子聲響。

  • 賴宗昀,創作以音像為始,對於生命狀態意義的追尋。近年來,因大量接觸聲響表演後也開始了個人的演出計劃。自行摸索混音器反饋噪音與環境錄 音,進行影像與聲音結合的表演。影像取材不少民俗宗教祭儀,配上噪音音牆更顯神秘性。2013 年起擔任台灣最具代表性聲音藝術活動 - 失聲祭活動策展人。

  • 吳嘉峻現為一名作曲家,主要創作為電子實驗音樂、沈浸式聲響設計、互動音樂設計。畢業於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期間主修電子科技音樂,師事於曾毓忠教授、羅芳偉教授、並曾與法國 IRCAM 的 Jean Lochard 電腦音樂設計師學習 Spat5 多聲道系統應用。音樂作品關注於細微的私密情感、佛教及台灣民間信仰。結合過去視覺設計的經驗,同時也關注音樂中所指涉出的文化與符號性。作品曾獲選於首爾國際電腦音樂節、紐約電子音樂節等。並曾於台灣、日本黃金町進行藝術進駐。

  • 鄭詠心在電腦音樂和人聲表演領域均有涉獵。她的電腦音樂作品包括 Acousmatic、現場電子音樂和互動裝置等,曾在國際賽事和研討會中入選。鄭詠心也擔任 A Cappella 和人聲打擊講師,曾在多個學校與機構任教,亦參與過各類 A Cappella 比賽,獲得過台灣國際重唱藝術節金牌和最佳人聲打擊獎等獎項。本場演出中鄭詠心將兩項擅長領域結合,期望帶給聽眾不同的聲響體驗。

  • 陳俊宇出生於台灣台中,現居住在淡水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創所。以行為藝術 (Performance art) 為主要創作形式。透過身體作為與環境社會激撞、遇合的現場,將身體作為認知權力延伸的有機載具,建構視覺隱喻的行為展演。以時延展演為主,在長時間中克服了現實面前的絕望和尷尬感。在軟性、緩速的精神與身體耗弱下,表達個人在文化認同、社會機制的現存困境。以新鮮的生活感把板式的文化意識、符號系統進行幽默瓦解,將過程轉化成形態,試圖在過往及當代的審思中激起感性身體存續的意義與提問。

  • RED 的靈感源自於童話世界以及其與現實世界創造距離的能力。她持續進行著建構聲音物件及即興演出的實驗,並對透過創作及演出操控觀眾感知的能力充滿好奇。

    RED 是現在音樂「推信封聲音藝術推廣計畫」的參加者。

  • 竹下勇馬出生於大阪,最初約在2001年開始表演,當時主要在關西地區的現場音樂會場表演。2012年搬到東京後,他開始製作自訂樂器。他設計並打造了附有多個感應模組的電子低音結他,名為「Electrobass」。此外,他還開發了多軸旋轉揚聲器,以及結合機電技術的非同步樂器,並在獨奏及合奏中進行演奏。近年來,他在展覽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創作裝置藝術,並為日本和海外的藝術家提供技術支援。

  • 童文敏的創作常常聚焦於外部環境與個體感知的交叉地帶,通過看似背反邏輯的行為,激發微妙且具啟發性的行動及其視覺詩意。通過時常簡化的或具規律性的動作,在語義豐富的情境中提示身體與行動的寓言性品格。

    童文敏,201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童文敏近年在原美術館,重慶;空白空間,北京;千高原藝術空間,成都等地舉辦個展/雙個展,並參加了利勒哈默爾美術館,利勒哈默爾;天目里美術館,杭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Koganecho Area Management Center,橫濱;Asian Art Museum,舊金山;House of Egorn,柏林;回應-國際行為藝術節和會議,東京,福島;阿德萊德藝術中心,阿德萊德等機構群展和藝術節。童文敏曾獲得華宇青年獎評委會大獎(2018);第八屆新星星藝術獎第一等獎(2018)。

  • 徐皓霖2018年畢業於英國列斯大學,獲藝術及藝術史文學士;202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她的創作圍繞個人經歷、性別政治、邊界以及邊緣敘事。近期展覽包括「跟著感覺走」(時代美術館,2024年)、「後人類敘事——以科學巫術之名」(香港醫學博物館,2022年)、「盲彎處」(RNH Space,2022年),以及「貴腐」(Para Site藝術空間,2021年)。

  • Florence Lam 是一位藝術家及策展人,現居香港。以行為藝術作為主要創作媒介,是Per.Platform 的聯合創辦人。她以wonder、魔法思考和泛靈論作為靈感,以即興為思考模式,將當代倫理問題與孩童般的世界觀結合。她於2014年在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17年在冰島藝術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她曾於亞洲和歐洲等地展演,包括香港M+(2023)、德國法蘭克福 Black Market International – Exploring 2021(2021)、烏克蘭利沃夫ZABIH 藝術節(2019)、冰島雷克雅維克藝術節(2018)、波蘭盧布林行為藝術平台(2017)及蘇黎世歐洲宣言展(2016)等。她曾在德國波恩Bundeskunsthalle 為Marina Abramović 「The Cleaner」回顧展(2018)擔任重演者。

  • 陳業亮是泰國 FREAK Lab、日本 metaPhorest 的成員,也是紐約大學醫學院 CGSB 的研究員。他研究合成生物、混合現實、腦部刺激和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如何模糊真實與模擬之間的界限。他的作品深入探討生命如何在氣候變遷、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等因素影響下,適應和協商不斷變化的環境。Henry 以睡眠為稜鏡,來理解和探究生命、社會、文化和科技。他創造了裝置、表演、歌曲和建築,讓人們透過睡眠和夢境來休息和重新想像他們的感知。

    他的過往項目包括 24 小時睡眠實驗: 進入菌絲世界的冬眠(2023)、The Lantern(2023)、Semi-conductor Dream 2023、Young Eel 2019。

  • 黃慧心的實踐以錄像、影像和裝置為主,並且經常源自她所經歷的文化脈絡。透過有計劃或偶然的旅程和相遇,她試圖理解地方、根源和流動性,探索人、自然與物件的日常敘事如何構建知識。她以自己拍攝或從遇到的人所收集得來的錄像和圖像作為原材料,雕刻和層疊影像,並經常同時以廢棄的家居用品、廉價或有瑕疵的材料,建構出可以不斷重組的臨時空間,思考影像與物質在再現上的界限。她是藝術群體據點句點成員。

  • 譚煥坤的藝術實踐涵蓋雕塑、錄影、文字、聲音和裝置,以各種現成物 —— 物件、圖像、甚或文本片段 —— 表達當代的虛耗和怠倦,以物品的流動、勞動的剩餘和隱退的人類痕跡取代傳統的藝術形像表演。

  • 張靜瑜過往作品函蓋電子及實驗音樂、裝置、舞蹈及短片配樂、室樂、管弦樂。從日常的瑣事出發,包括生活經驗、記憶和觸覺。他透過平日的觀察,萃取當中微小的訊號,探索當中有關震動與感知、聲音與情感的交錯。

    難以對自己的風格歸類,張靜瑜同時以nnscya的身分徘徊在音樂流派之間。他從現代音樂作曲、電子音樂、聲響學及新媒體的學院訓練,跨越至自由即興和地下音樂。倘若使用現有的詞語,他會不情願的把自己音樂描述為具實驗性,並揉合電子和噪音元素。而現在他的實踐開始延展向具調性的歌。

 
 
 
Previous
Previous
September 7

灣仔藍屋「 藍夜 • 秋物語」中秋手繪花燈海

Next
Next
November 8

大館文化遺產專題展覽「跑馬地:文化景觀」